September 16, 2010

雜記 Diego Tosi 無伴奏小提琴演奏會




對古典音樂的素養與認識其實很少的我,對於要紀錄些什麼其實是有些羞赧的。不過由於與小馬馬聊了一個小時之後覺得收穫頗豐,他也鼓勵我寫出來,於是動筆。

第一次進到這麼小的空間聽小提琴,又是獨奏,這樣的經驗對我來說是絕無僅有的第一次。先前的聆聽經驗多半是經過CD音響,進到國家音樂廳的聲響也是經過麥克風與音響系統再現的,因此當Tosi一進場,弓與弦一接觸的時候,其實我滿驚訝的,因為那樣的聲響的感覺跟我原本以為小提琴應該有的聲音感覺相當不同,我只能說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是重新開始認識小提琴這項樂器,他的琴腹就是這麼大,所以他的共鳴腔的確就是那樣的大小,有太多錄音把小提琴的共鳴跟回聲錄得好像很大而且就在耳邊一樣。XD 但是在現場我能感受到小提琴作為一個頗小的弦樂器,離第五排的我又有些距離,但是士敏廳中並沒有任何的麥克風或音響,僅僅用反響板調整聲音的反射,感覺非常像是在沙龍裡面聽音樂,而我大約只能是個附庸風雅的貴婦。XD 學著怎麼聽小提琴的原音其實是這天音樂會最大的功課,而同時也是最大的收穫。

怎麼說呢?

當天的曲目橫跨了三百年有吧,在不同的曲子之間都可以感受得到Tosi在處理上的不同,而最讓我驚艷的是他對音色變換的掌控能力如此之好,大外行如我不曉得為甚麼他可以變換出這麼樣不同的色澤,如果是同一把琴,相同的琴腹琴橋琴弓,可是那色澤豐富多變。

Bach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的聲音初出現的時候,我花了比較多的力氣去調整我的耳朵,把聽CD的耳朵換成聽現場原音的耳朵。網路上有些版本是相當甜膩的,而Tosi給我的感受卻是相當質樸,每個句子的轉折都乾淨,然後細節就出現了。我還記得一開始聽無伴奏大提琴的時候聽Rostropovich,後來發現雖然仍好聽,但是漸漸不喜歡他和Maisky的詮釋法,速度好快,好華麗的連音,我毋寧喜歡在轉折時候更拗直一些,但聲音的共鳴色澤變化更大的Fournier,後來也聽Casals,或許跟拉丁語系的人比較有共鳴吧 XD

Tosi的Bach還是給我比較接近後者的直,但是說直,其實內裡的細節非常的華麗。當然拿小提琴跟大提琴來比不太對,但這就是我直觀的聯想吧。

Paganini一如曲名的多變,完全的炫技轉圈飛騰;而Tosi在Sarasate表現之好,一度讓我懷疑他其實是西班牙人不是法國人 XD

我原本就非常喜歡Ravel的Kaddisch,也聽Tosi的錄音很久了。現場聽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首先是沒有了鋼琴,所以泛音與殘響的感覺與CD中大相逕庭,我感覺Tosi的Kaddisch必須要綿延不絕,所以在換樂句的時候,因為沒有鋼琴聲的和弦包覆,他的氣口與錄音是非常不同的,銜接的地方都更緊密些。如果Paganini的Caprice是用一把小提琴演繹的重聲腹語術,非但是自言自語,甚至扮演許多角色對話,而Kaddisch雖有鋼琴與小提琴一起,仍是異口同聲。當天的Kaddisch仍是非常的好,有種哀泣欲絕卻又節制的美感。不過我也想聽聽,如果在去除了鋼琴之後,小提琴若是不要接這麼密,就讓那聲音收到最小然後斷開會怎樣呢?會不會有琴弦微微振動的波,用超過耳朵能聽到的頻率傳達出其他的感覺?

Boulez與Berio我仍在學習中,不敢多言,Berio的序列對我來說還算滿好玩,但是或許我真的還是很古代的人,當代離我太遠。 XD

Ysaye的無伴奏小提琴不曉得為甚麼有種Bach上身的感覺,但是不似Bach的乾淨宗教感,多帶著點現代人的孤單。是我不太熟但是聽起來很有感覺的曲子。滿想要把六首都找出來聽一聽。

最後的安可曲又是Sarasate,簡直可以跳起舞來了,西班牙的血液汩汩流過。

No comments:

 

Web Site Tracking
HP Laser Printer